鹤然科技3D打印创新教育

示例图片三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业界资讯

3D打印一周趣闻

2022-01-20 13:56:28 鹤然科技3D打印创新教育 阅读

3D打印火箭发射系统

在一项突破性的新研究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研究人员使用一台定制打印机,3D打印了一个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Science News》杂志上。这将有望大大降低OLED显示屏的成本。研究人员尝试了采用3D打印生产OLED显示屏,为此定制了一台3D打印机,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打印模式,最终成功打印出了一个边长1.5英寸,像素为64×64的OLED显示屏,并且每个像素都能够正常工作。这一发现可能会在未来生产低成本的OLED显示屏,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使用3D打印机生产,而不是由技术人员在昂贵的微加工工厂中生产。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将计划打印一个更大的OLED显示器,并且该显示器的分辨率和亮度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image.png


3D打印电池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就实现了上述成果,他们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最长的柔性纤维电池,厚度几百微米,长 140 米,并且放电容量达 123毫安 (mAh)、放电能量约 217 毫瓦时(mWh)。这种纤维电池具有电池和纤维特征的“双重属性”,不仅具备可充电锂电池的充放电功能,还可以编成织物,为从 1D 到 3D 电源的大量非平面电子器件提供动力,给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了更多选择。不仅如此,这种纤维电池还实现了 3D 打印“一步到位”。除了电池的纤维外观,纤维内部还具备了各种金属、活性材料等。“这是纤维电池设备的首次 3D 打印。”图拉尔·胡迪耶夫说道。

image.png

3D打印定制钢板

患者是一名81岁高龄女性,因摔伤右侧髋关节到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特殊的是,患者7年前曾因跌倒后右侧髋部着地,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这种骨折也被称为老年人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骨折后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因此,治疗团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决定采用当前骨科治疗前沿的3D打印技术。传统的3D打印定制钢板只是3D打印股骨模型,再通过机床加工定制钢板,而通过爱康医疗的医工交互系统,研发工程师团队与吴新宝教授团队紧密配合,根据患者患肢影像资料,专门设计了个性化定制的并通过金属3D打印技术,打印制造出解剖型股骨假体周围钢板。

image.png

3D打印压力容器

石油和天然气巨头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为内部3D打印的部件获得了CE认证。据悉,获得认证的部件是一个3D打印的压力容器,根据欧洲压力设备指令(PED)进行了认证,这是一个为期四年的项目,证明了3D打印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是可行的。评估公司LRQA的首席专家David Hardacre表示"这对增材制造行业和压力设备界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LRQA作为认证的机构,将3D打印容器归入PED第三类。这是第一个由独立认证机构批准的有CE标志的压力容器"。该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高达220bar,是利用壳牌在阿姆斯特丹园区的PBF 3D打印机打印的。据壳牌称,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3D打印压力保持部件的立法或全球标准。因此,到目前为止,在工业现场一般不允许使用3D打印的压力设备。

image.png

3D打印钛合金假喙

鸟类的喙(嘴)有很多作用,除了进食之外还能用于攀爬和战斗。在南非的一个鸟类保护区中,一只20岁的英俊金刚鹦鹉Max,在与另外两只金刚鹦鹉打架的过程中,喙被严重损坏,导致无法正常吃饭。Max目前已经安装了一个新的3D打印假喙,由钛金属材质制成,与金刚鹦鹉吉吉在2016年收到的假喙类似。然而,为Max获得3D打印假喙的过程并不容易,近两年来一直受到COVID-19大流行病的影响。Max首先试用了一个尼龙假喙,最终,钛合金打印的假喙在2021年底安装成功。在专业修复师Cules van Heerden教授的协助下,Steenkamp教授使用特殊的高强度螺钉,将功能性3D打印钛合金假体连接到Max的喙残端,手术仅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非常成功。工作人员感叹:"就在第二天,Max两年来第一次用3D打印的喙吃固体食物。3D打印技术真是令人惊讶。

image.png

3D打印呼吸阀

2020年3月,与kings合作的德国3d打印公司surface engine,他们利用SLA 3d打印技术生产出呼吸阀,并提供给当地紧急缺乏物资的医院。欧洲的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仅凭几家企业之力,难以弥补医疗物资的巨大缺口。3d打印呼吸阀材料是用的SLA树脂,优势在于SLA树脂精密度高,表面光滑,便于安装清洗,低成本,后固化过程紫外线照射也具有一定的消杀作用。SLA 3d打印技术的柔性,灵活,快速响应,低成本等制造优势,在新冠肺炎这种疫情紧急情况下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image.png

3D打印真菌树桩

2022年1月19日,总部设在伦敦的设计工作室Blast Studio开发了一种新的3D打印方法,使用菌丝体(真菌的无性根)3D打印出一个“活体”建筑柱。这种生物质结构被命名为树桩,高度超过两米,经过算法设计,既能提供强度,又能为菌丝体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该设计工作室希望扩大这一独特项目的规模,并最终3D打印出一个大型展馆和整个建筑,使城市环境能够真正养活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为了3D打印树桩,BlastStudio首先将用过的咖啡杯切碎,煮沸,并将纸浆与菌丝体混合,创造出一种可打印的生物材料。然后,生物材料被送入一个定制的基于挤压的3D打印机,生产出十个独立的柱子模块。当相互叠加时,这些模块就形成了树形柱子。

image.png

3D打印块体金属玻璃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柳林教授团队揭示出了通过增材制造(3D打印)生产的块体金属玻璃(BMGs)不再受尺寸和几何形状的限制,因为它们普遍适用于铸态试样。那么,BMGs与目前最受人们欢迎的钨钼稀土有什么关系?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普通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穿甲自锐特性,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向该复合材料中钨纤维。穿甲实验表明,钨纤维复合材料穿甲弹的侵彻能力明显高于钨合金穿甲弹。在侵彻时,钨合金弹芯头部形成蘑菇头,头部晶粒被径向压扁;而钨纤维复合材料弹芯头部发生了绝热剪切破坏,具有自锐行为,且在弹芯头部形成很薄的边缘层,仅在这层中金属玻璃基体破碎,钨纤维断裂,温度升高,质量消蚀。然而,有限的建筑面积和制造难度多年来一直限制了BMGs的广泛应用。新兴的3D打印技术似乎是弥补金属玻璃相关缺点的一个有前途的途径。目前,3D打印技术现已成功应用于BMGs的制造,包括选择性激光熔化、激光工程净锐化、激光箔打印、熔丝制造、热喷涂3D打印和激光正向转移3D打印。

image.png

3D打印立方星部署器

2020年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不仅完成了首次3D打印太空实验,还搭载了世界首个基于金属3D打印技术的立方星部署器。金属3D打印部署器,重量仅为传统机械加工产品的一半,加工周期从过去的几个月缩短为一周,大幅度降低了设计重量,提高了结构强度。本次飞行充分验证了立方星3D打印新型部署器的结构强度、材料性能和空间环境适应性,为“3D打印+航天”的大规模应用和未来空间站在轨释放、机动部署微纳卫星提供了数据,储备了技术。

image.png

3D打印“灵巧号”卫星

2021年12月,“灵巧号”太空实验卫星搭载由“华羿一号”亚轨道火箭在西北某试验场成功实施首次飞行。金属3D打印的“灵巧号”卫星(Agile Testbed),是专为生物、医药、材料、能源等太空实验设计的卫星平台。通过改造卫星结构、增强传感技术,“灵巧号”为实验载荷打造了一个有效减振、精准温控的实验环境,能够满足该类实验在轨触发和数据精准测量、记录、存储、下传等共性需求,适用于亚轨道和轨道飞行各类短期、长期任务。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5 www.metinfo.cn